主张文学要赤裸裸的抒情写世,批判明前后七子和桐城派的是()
单选题

主张文学要"赤裸裸的抒情写世",批判明前后七子和桐城派的是()

发布日期:2020-04-11

A.胡适的《文学改良刍议》

B.陈独秀的《文学革命论》

C.胡适的《建设的文学革命论》

D.李大钊的《什么是新文学》

试题解析

后七子

后七子,明嘉靖、隆庆年间(1522-1572)中国明代的文学流派。成员包括李攀龙、王世贞、谢榛、宗臣、梁有誉、徐中行、吴国伦、余日德、张佳胤。以李攀龙、王世贞为代表。名称首见于《明史·文苑·李攀龙传》 。因受之前以李梦阳、何景明等人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影响,继续提倡复古,相互呼应,彼此标榜,声势更为浩大,世称他们是后七子;又有“嘉靖七子”之名。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与前七子相同,强调文必秦汉,诗必盛唐。其形成情况大致如下:约在嘉靖二十七年(1548),由进士出身任职于京师的李攀龙、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,决定重揭李梦阳、何景明等人学复古的“旗鼓”。后二年,徐中行、梁有誉、宗臣中进士,与李、王结成诗社,遂有“五子”之称。后又增谢榛、吴国伦。后谢榛与李交恶,被黜,余日德、张佳胤加入。

中文名
后七子
流派
明代的
在世时间
1522-1572
别名
嘉靖七子
成员
李攀龙

批判

批判,读音为pī pàn,汉语词汇,指对错误的思想或言行批驳否定,也表示.评论;评断;批示判断。

中文名
批判
拼音
pī pàn
外文名
criticism, critique
解释
批示审断-批判案件

抒情

抒情:表达情思,抒发情感。 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,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,它与叙事相对,具有主观性、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。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、触景生情法、咏物寓情法、咏物言志法、直抒胸臆法、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。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,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,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,达到心灵的自由。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,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、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。

中文名
抒情
拼音
shū qíng
近义词
抒怀
外文名
appeal to emotion
词性
动词

热门试题

热门资讯

    暂无相关推荐~

分享给好友

分享到朋友圈

取消

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,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

确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