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实验室研究生做了一个如下的实验:将pdc基因(丙酮酸脱羧酶)克隆到pUC18载体中,以便在E.c...
问答题

我们实验室研究生做了一个如下的实验:将pdc基因(丙酮酸脱羧酶)克隆到pUC18载体中,以便在E.coli TOP10中表达,这个pdc基因两侧具有BamHI的位点,因此计划将它从BamHI的位点插入载体中。实验严格按分子克隆实验手册中进行:载体用BamHI切割后,立即用碱性磷酸酶处理,接着将处理过的载体同用BamHI切割的pdc基因混合,加入T4连接酶进行温育,连接后,将DNA同处理过的可以接受外源DNA的E.coli TOP10感受态细胞混合。最后将混合物涂布在加有氨苄青霉素、IPTG和x-gal固体培养基的平板上。  实验中同时设置了4个对照:  对照1:将未同任何载体接触过的细菌细胞涂布在培养平板上。 对照2:将未切割载体转化过的细菌细胞涂布在培养平板上。  对照3:将经切割(但未用碱性磷酸酶处理)并用T4连接酶连接(但没有pdc基因)的载体转化过的细菌细胞涂布在培养平板上。  对照4:将经切割(并用碱性磷酸酶处理过)并用T4连接酶连接(但没有pdc基因)的载体转化过的细菌细胞涂布在培养平板上。  在进行第一次实验时,感受态细胞不是自己制备的,结果,在所有的平板上都长出了多到无法计数的菌落(见下表1)。在第二次实验中,自己制备感受态细胞,但这一次,所有的平板上都没菌落生长(见下表1)。接着又进行了第三次实验,这次得到了转化子(见下表1)。从实验平板上挑出12个菌落,分离质粒DNA,并用BamHI进行切割,其中9个克隆产生大小同载体pUC18一样的单一的一条带,另3个克隆中切出一个pdc基因,实验终于获得成功。 影响第二次实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?对照2的作用何在?

发布日期:2021-01-28

热门试题

热门资讯

    暂无相关推荐~

分享给好友

分享到朋友圈

取消

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,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

确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