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电脑网页、小程序享受畅享刷题等更多功能

中学教师资格证《教育知识与能力》​​​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

发布时间:2020-11-30 17:16:46

文章来源:

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

  教学目标

  了解溶液、溶质、溶剂的概念;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;

  激发探究兴趣,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。

  教学重难点

  重点:溶液、溶质、溶剂的概念;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。

  难点:溶液概念的建立;溶解与乳化的区别。

  教学工具

  多媒体;实验仪器试剂,准备蔗糖溶液、食盐水、果汁各一杯

  教学过程

  新课导入:

  播放海洋图片,由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物质,而我们又看不见他们的存在入手,引入我们要探究的课题—《溶液的形成》。

  1、 探究实验一:老师演示蔗糖分子溶解的全过程,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,并思考:这些固体跑哪里去了?观看物质溶解的微观模型图,相互讨论。

  设计意图:设置真实的情景,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,学生亲身体验,并设置悬念,激发好奇心。

  师生互动1:

  (1)请三位同学上来品尝三种液体,说出液体名称,上、中、下三处的味道如何;老师总结溶液体现的特征;

  (2)观察溶液是否分层,得出溶液的另一个特征;

  (3)

  问:形成的溶液是否还能溶解其他物质?

  答:能(不能)

  老师给出答案并说明原因

  (4)问:此时的液体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?

  答:混合物

  总结:通过上述探究得出溶液的定义、特征、组成。

  思考:如何判断一种液体是溶液?

  溶液概念的建立,注意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体验,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想,遵循了由宏观到微观、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。

  师生活动2:建立溶质、溶剂的概念;总结出溶液、溶质、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。

  设计意图:强化对溶液特征的理解。感性认识向理性知识的过渡。

  师生活动3: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

  学生根据实验桌上准备的实验器材,设计实验,根据实验现象填写表格,得出结论(老师巡回指导)。

  设计意图:学习对比实验方法。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。

  师生活动4:引导学生发现——溶质可以是固体、液体或气体;水是常见的溶剂;两种液体(不包括水在内)互溶时,将量多的作为溶剂,量少的作为溶质等内容。

  设计意图:把握溶质、溶剂判断的基本方法,认识到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充当的角色可能不同。

  师生活动5:既然已经知道某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区分,再引导学生进行溶液命名的探究,说出命名的原则,根据原则让学生回答问题。

  设计意图:练习与学习相结合,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。

  2、 巩固练习:

  课后小结

  学生回忆,这节课学到了什么?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总结。


以上为今天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分享!

题王网,提供最全职业教育题库为考生做备考支持。搜题上题王,找题上题网。认准官方网站(www.tiw.cn)

原文链接:https://m.tiw.cn/zixun/19047

下一篇

相关资讯

相关试题

分享给好友

分享到朋友圈

取消

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,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

确定